附近200米约爱电话_600块4个小时全套_100元4个小时上门服务电话

  • 1
  • 1
  • 2
  • 3
学校动态
莞中通讯

好风凭借力,研讨凝智慧——东莞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在东莞中学成功举办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5 11:06:19   点击次数: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5月31日,东莞市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在东莞中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东莞中学语文科组赖凯婷老师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有研讨课、评课及专题讲座三个环节。东莞中学周剑光副校长、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庄照岗老师出席了活动。

  学子意气扬,谈笑说《红楼》。在本次活动的两节研讨课上,学生有条有理地阐述见解的精彩画面轮番上演。两节研讨课的执教者分别是东莞中学的曾维芬老师和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朱华华老师。

  曾维芬老师的课以“披文入情,援疑至理”为主题,以《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为精析内容。甫一上课,她就向学生解析了主题中所蕴含的《红楼梦》解读之道。

  本课的第一部分,曾老师创设了本回粤剧主角争议的情境,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纷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支持己见。沿着对本回主角的探讨,在本回表现与之前迥然有别的人物——李纨,自然走进了学生的视野。借助对李纨形象的分析,曾老师带学生领略了《红楼梦》“全人即真人”的人物塑造艺术。

  本课的第二部分,曾老师同样以任务驱动学生去比较分别出自探春和贾芸的两封信,以小见大,在两封信截然不同的内容和语言风格背后,见出云泥之别的两个世界。更难得的是,曾老师勾连刘姥姥等其他人物和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再评贾芸,整个课堂既见分析深度,又显人文情怀,更使学生对人物乃至社会的再认识得以发生。

  最后,曾老师以三十二字的总结高度概括了本课内容,为学生读懂《红楼梦》提供了参考路径。



  朱华华老师的课聚焦刘姥姥这一小人物,以其三进荣国府为线索,以“红楼人物微论坛”为情境,向学生呈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智慧。

  第一个环节,借助刘姥姥的人物简介表,朱老师领着学生梳理刘姥姥其人其事,使理解刘姥姥形象的关键矛盾——只见过刘姥姥三次的凤姐何以托孤于刘姥姥——得以浮现。

  第二个环节,围绕关键矛盾巧设三问,分别对应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展现的不同性格侧面,让学生回到文本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朱老师不仅激发出学生作为主体高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以鼓励性语言为学生赋能,更将“文本意识”这一解读机窍渗透在对学生发言的评点之中。

  第三个环节,朱老师抛出“刘姥姥形象价值何在”的问题,腾挪蒋勋、白先勇等名家评点以深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再回到“红楼人物微论坛”的情境中,明确对刘姥姥作微型人物评论的任务后,这节课落下帷幕。虽然莞中的同学们与朱老师只是初见,但这节师生互相成就的课令人难忘。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周剑光副校长赞许了两位执教老师卓越的教学设计能力、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作为语文教师的深厚学养以及鲜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周校长在点评中指出曾维芬老师的课有四大亮点:一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二是选好角度,激发兴趣;三是注重方法,指导性强;四是强化参与,注重实效。

  此外,周校长还结合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提出自己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几点思考:其一,立足目标,帮助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和路径;其二,关注动态,在设计中关注长篇小说中人物的动态发展;其三,整体观瞻,切口要小而视野要广、指向要远。



  教研员庄照岗老师评价朱华华老师的课,指出其可圈可点之处:充分鼓励引导,激发学生挑战欲望;问题设计精巧,不落情境任务之窠臼;体现逆向设计理念,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视野开阔,以小人物勾连大主题;引入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堂开放有深度。

  在发言中,庄老师谈到本学期两次《红楼梦》教研活动的不同,前者注重前期激趣,后者注重深度推进,为贯穿整个学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指导思路;庄老师还谈到开发莞邑红楼课的愿景,为东莞语文《红楼梦》整本书教学描绘了灿烂的蓝图。


  整场活动的高潮,是朱华华老师带来的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一致性》为题的讲座。朱华华老师不仅精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若干经典课例,还对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评”有深彻独到的思考。

  无论是对有规划、有指导、有收放的“教”,还是对有梳理、有探究、有展示的“学”,抑或对有标准、有聚焦、有反馈的“评”,朱老师都不吝于分享自己从“真实践”中提炼的智慧,拨红楼梦教学疑云,见整本书阅读坦途。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近年来,东莞市高中语文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本次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凝练了东莞市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集体智慧,展现了莞中学子的风采和东莞中学语文科组“品质课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活动圆满结束,但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更多尝试、思考、对话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