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左翼力量粉墨登场、法西斯主义抬头,妄图霸占中国,企图侵吞亚洲、称霸世界,悍然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团结抗战,率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抗击外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抵抗入侵,义不容辞。抗日战争期间,东莞中学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亦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在局部抗战时期,莞中学子读书不忘救国,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通过读书、办刊、游行、募款等形式主动支援抗日救亡。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举国惊愕,东莞中学进步学生陈越平等人联合东莞各阶层人士共一千多人举行集会游行。十一月,成立“东莞中学校抗日救国会”,通电当局团结抗日,出版《东莞中学校抗日救国会特刊》。此后,学校师生不断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组织戏剧队下乡宣传,参加县救亡工作队,下乡动员群众,组织募捐以支援东北军民抗日……
《东莞中学校抗日救国会特刊》封面
1932年1月28日,莞中校友蒋光鼐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淞沪抗战,进一步振奋了莞中学子的救亡热情。学生谢阳光组织抗日宣传队,在西城门内开办阳光书店,掩护党的地下斗争活动。同年,陈越平、卢伟林等莞中学子先后编辑出版了《光芒》、《莞中学生》等刊物,作为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研究革命时事,贬斥时政弊端,宣扬救国思想,为抗日救亡发挥了重要作用。
莞中学子编辑出版的《莞中学生》
1933年,袁鉴文、陈煜坤、汪沛铭、林耀辉等高二学生组织了“革命大同盟”,团结同学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4年至1936年,“秀园”(遗址位于东莞人民公园)、莞中图书馆、阳光书店成为当时输送革命书刊、讨论革命道理的秘密集中地,进步学生在这里组织读书会,研讨社会科学。
1935年8月,省党组织派人来莞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大同盟东莞分盟”,以莞中为活动基地,发展了王鲁明、王炎、黄庄平、何太等莞中同学。这批同学后来成为“抗日模范壮丁队”的骨干力量。
东江纵队(前身为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后的王鲁明(右)
1935年底,北平爱国学生组织“一二九运动”,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东莞中学学生自治会(学生会)主席王鲁明随即联合各中小学学生举行抗日救国千人大游行;游行示威后组织成立了学生救国会,王鲁明任学生救国会主席,王炎、麦祖荫和张祖全等都被选进了学生救国会。学生救国会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东莞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涌现。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是三十年代抗日救亡时期莞中学生的真实写照。抗日救亡时期,莞中学子坚持求学,全省会考成绩表现优异。
1932年,莞中学生陈越平在全省会考中荣获全省第一名;1933年,尹孔殷等七位学生的省会考成绩优异,获省教厅嘉奖;1934年省会考,全省只有十二人八十分以上,其中有三位是莞中学生。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全面抗战阶段,旌旗卷舒,遍地烽烟,学校频迁。在流亡办学途中,莞中儿女矢志不渝,前赴后继,舍身救国。
1938年春夏间,战事迫临东莞,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着手建立由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十月十三日在力行小学(现东莞中学南区西侧)开会,决定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莞中学生、校友踊跃参加抗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模范壮丁队初建时的一百二十余名队员中,有五十多名是莞中的在读学生及校友,且多为骨干。初三乙班的同学在陈荣业、黎颖瑜的带领下,樊炳坤、尹尧基(尹平)、刘清、李兆来、郑肇瑞、刘永坚、祁恩源、祁瑞英、黎鸿基、谭炳灼、陈向荣等十三位同学,相继加入了抗日模范壮丁队。何通、吴业凡、尹业藩、卢杰、谢绍武、卢克华、苏衬田、王仲夫等同学也积极参加抗日模范壮丁队的集中训练。年龄最小的何通同学,只有十四岁!10月下旬,东莞人民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下打响了榴花战斗。这场战斗中,我抗日部队共牺牲了11人,其中包括东莞县立中学学生樊炳坤。
何通,1938年参加模范壮丁队(14岁),解放后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
同樊炳坤一起参加抗日模范壮丁队的东莞县立中学初三乙班的十三位同学,先后有祁瑞英、黎鸿基、谭炳灼、陈向荣等同学壮烈牺牲。他们舍身救国,其英勇事迹感人至深,值得后人学习、敬仰。他们的爱国精神也成为莞中师生前进的永恒动力。
1938年11月莞城沦陷。十月份奉命前往连县星子集训的莞中高中生义愤填膺,就地投军,奔赴抗日战场。他们在粤北曲江创办了《莞中同学会会刊》,首期便刊载了满腔悲愤的《如何归家乡》,编谱成歌,唱出了学子们抗战到底的决心。
《莞中同学会会刊》刊载《如何归家乡》一文
东莞沦陷后,东莞中学在校长卢彭铿带领下,走上了七年流亡办学之路。莞中师生历尽艰辛,辗转流离,终于在1945年9月24日回到苦别七年的母校正式上课。在流亡办学历程中,不少同学离开校园,奔赴抗日前线。这段历程“饱含了汗,饱含了泪,也饱含了血”,“它是艰苦,也是磨炼,更是牺牲”。
坚持敌后流亡办学的卢彭铿校长
流亡办学期间迁校示意图,背景为流亡谢岗黎村时莞中学生所住的农舍
1931-1945年,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历时十四年。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全民族团结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全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百年党史,红色莞中,救亡图存,勠力同心!